正房就一些老旧家具拼凑出来的,走进去就觉得黑漆漆的,有股阴森之感。
这里的房屋讲究通风、也偏向冬暖夏凉,但采光都不怎么好。
这两天。晚上她一个人睡,总有蚊虫啥的想要跟她亲近,必须买个蚊帐才行。
如此想来,她还是得赚钱才行,不然她也不好意思跟她便宜爹一样,干啥啥不行,花钱第一名。
所谓的刚需,都是建立在有钱的基础上。
苏荷去了书房,她想没去抄书,她就想看看她爹有没有在用功。
苏大年纪不小了,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才行。
她去的时候苏大果然在偷懒,大白天不用点灯就能抄书,他居然在睡觉。
苏荷将他弄醒,“爹,你书都抄完了吗?”
苏大被人吵醒本有些薄怒,女儿一提又有点心虚,“女孩子家家的急什么?已经抄过一遍了。”
一遍就是一本,她可记得那位白掌柜跟他说的是两本。
苏大不以为然,“都是熟人,一本人家也会给钱的。”
苏荷问道:“一本人家会给两本的钱吗?”
“当然不会。”
“那爹就继续抄吧。”
苏大有些怒了,他亲爹和继母管不到他,他娘子管不到他,现在女儿来管自己了?!
“你女孩子家家的管好自己就成了,还管老子头上了?!是要翻天了不成?”
苏荷没想到宠着她的便宜爹如此容易动怒,慌了一下,很快又镇定了下来,声音都带着些哽咽:“爹,难道你真的想让奶骂你一辈子没出息吗?”
苏大无所谓的,被骂也不是一天两天了,但是看女儿这是为自己着想的模样,他又说不出不在意的话来。
“大人的事情你别管。”
“你以前也是这么说的。”苏荷控诉道:“但是这次分家我是看清楚了,爷奶心里就没有我们家,你若是不争口气,难道让别人一辈子瞧不起吗?你可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。”
苏大这辈子都没被人称过“男子汉”更别说“顶天立地”了。
“爹,我娘能赚钱,家里的日子总能过,但若是你能立起来,我们家的日子才真的叫好。”苏荷继续再接再厉。
一边说一边将他面前的纸给铺平,将毛笔递到他手上,“爹,你多抄点,明天我们一起去交书,再给家里添两床帷帐,家里蚊子太多了。”
苏大的心没那么热了,道:“合着你是自己想要花钱了,就驱使你老子了?”
苏荷道:“我的画本就能赚钱,我肯定赚得比你多。”
苏大心里不信,嘴上却道:“你既然自己能赚钱,还在老子面前晃个啥?只以为你那涂鸦两下会有人买?”
苏荷理直气壮:“我这不是怕将来我和娘都能赚钱了,爹你面子过不去吗?”
苏大是真没想到女儿居然会觉得自己要面子。
在这柳溪村谁提他不是骂一句:“不要脸的东西”?
以前在老宅女儿是没这么多话的,看来也是受气受狠了。
抄书吧抄书。
他确实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赚钱了。
苏大抄书,苏荷在一边看他抄好的话本子。
虽然有很多字不认识,文章也没头没尾应该是中间部分,但能猜出这个是个连载的话本子,而且是那种高门**爱上穷书生的类型。
想不到架空的世界也是同样的套路。
苏启铭是傍晚的时候回来的。
苏启铭比她大八岁,今年十六岁,与苏家几位堂兄弟不同,长得白白净净的,加上身上书卷气,颇有几分朗月清风的感觉。
他现在在县城的书院读书,每个月逢七沐休一天,日常他吃喝都在书院。
以前她以为寒门就是普通人家,后来才知道寒门也是有门第的,家里没有点家底根本就不可能读书。
这点确实是她爹厚道,真就将那三十亩地的产出用在他身上。
书院一个月的束脩就要一两银子。
然后书院有统一的服装、食宿,逢年过节得给夫子们送礼,加上日常笔墨纸砚消耗,必备书籍购买,都是不小的开支。
平均点算,一个月的开销抵得上中下人家一年的花费了。
简单点说,没钱是真别读书。
她哥还算是节俭的,若是那喜欢请客吃饭,出去游玩的人家,一年花个一两百两银子根本不稀奇。
苏启铭回老宅才知道分家了,就往这边赶。
先去厨房关心了李氏一番,然后到书房这边来,二话不说就准备跟苏大一起抄书。
事实上苏大的两份,本就有一份是知道苏启铭明天沐休,等他回来抄写的。
这会儿苏荷拉着他给自己的画册添字。
“小荷妹妹画得真好。”苏启铭看了她的画忍不住赞叹道。
苏荷毫不谦虚道:“我也这么觉得。”
然后就指导苏启铭在每幅插画空白部分添上描写性文字,再盖上下午她用泥巴刻的一次性简易印章。
原本苏启铭还觉得那画册只是有几分别出心裁,等妹妹让李氏用针线封边之后,真有种绝世孤本的感觉。
至少比他爹抄的那话本有品味。
苏荷也很满意,这不是用最少的钱,呈现出买不起的效果吗?
第二天一家四口就一起去了城里。
李氏去交绣品,苏大去交书。
苏荷教她爹怎么跟白掌柜讨价还价。
“爹,你先把画册给白掌柜看,仔细看他的表情,他若是眼睛一亮,你就开10两银子,争取卖到5两银子;他若是有兴趣你就开7两银子,争取卖到3两银子,他若是不满脸嫌弃就把画册带回来不卖。”
苏大是见识了女儿讨价还价的本事的,他自以为一个游记能得500大钱就是顶好的了,没想到女儿没得3两银子不卖,真的是小孩子任性。
苏启铭疑惑的问:“妹妹你不去?”
苏荷摇头,道:“那掌柜若是知道画册是我这孩子画的,肯定不会给高价的,说不定几十文钱就想打发了去。”
苏启铭表示受教了。
苏大想以后要多带女儿出来。
李氏要去的绣坊和书店不在一条街,苏荷紧紧跟着她娘找到她相熟的店铺。